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北京东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统一检测高一语文2021.1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古诗阅读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一、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分)下列字词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瘦削(xiāo) 少顷(qǐng) 解数(jiě) 窈陷(yǎo)
B.角斗(jué) 猾黠(jié) 迂讷(nà) 会晤(wù)
C.蹙缩(cù) 唏嘘(xī) 聒噪(guā) 游说(shuō)
D.咫尺(zhǐ) 歆享(xīn) 蠹虫(dù) 宽宥(yòu)
2.(2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惭作 向隅而泣 连累(lèi) 大有裨益(bì)
B.酒撰 走头无路 投奔(bèn) 朔风渐起(shuò)
C.谬种 毛骨悚然 形骸 (hái) 曲折离奇(qū)
D.嗔怒 哀声叹气 羞赧(nǎn) 间或一轮(jiān)
3.(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蔽佑 促狭 讥诮 气息辍然
B.孤僻 执拗 辖制 头昏脑涨
C.撩拔 寒喧 掺和 话不絮烦
D.翌日 辜负 锁屑 讫今为止
4.(2分)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为奇货:“居”的意思是“储存”。
B.屡试不爽:“爽”的意思是“差错”。
C.靡计不施:“靡”读作“mí”,意思是“浪费”。
D.少不更事:“更”读作“gēng”,意思是“经历”。
5.(2分)下列句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 暴:同“曝”,晒。
B.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C.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辨:同“辩”,分辩。
D.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裁:同“才”,刚刚。
6.(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yǔ 亲附
B.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难:nàn 排斥
C.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度:dù 制定
D.既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抢:qiāng 碰,撞
7.(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操童子业,久不售 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B.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冀君实或见恕也
D.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8.(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妻具资诣问 诣:到、前往
B.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覆盖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忧虑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9.(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C.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D.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10.(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项同的一项是( )
例句: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A.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B.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1.(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D.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
12.(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13.(2分)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斯用兵之效也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4.(2分)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C.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D.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
15.(2分)《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下列人物与其诗社的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宝玉﹣﹣护花使者B.林黛玉﹣﹣潇湘妃子
C.史湘云﹣﹣枕霞旧友D.贾探春﹣﹣蕉下客
16.(2分)填入下列语段空格处的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清代乾隆时期问世的《红楼梦》,不仅_____,也_____.它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情节主线,又深刻展现了当时贵族家庭内部、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_____,_____,其内容之丰厚,_____,_____,都不是轻易能够领会的。所以,请你走进那个奇妙的艺术世界吧!
①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②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③一面是“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伤
④一面是“情重愈斟情”的感伤
⑤艺术之精妙
⑥思想之深邃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④⑤⑥C.①②④③⑥⑤D.②①④③⑥⑤
17.(2分)如图是根据《水浒传》而发行的邮票,相关人物的绰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8.(2分)下列语句完全符合《阿房宫赋》原文的一项是( )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C.秦爱纷奢,民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
D.秦人不瑕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谏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
19.(2分)下列语句完全不符合《六国论》原文的一项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以事秦之心理天下之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不得下咽也。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2分)许多人常有手书前人名句的习惯,下列不可能发生的选项是( )
A.杜牧手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苏洵手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C.王安石手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蒲松龄手书“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二、微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10分)微写作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也包括人物与人物间的互动关系等。小说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离不开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请从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三个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作品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条理清楚。180 字左右。
22.微写作
《红楼梦》中的“笑”或“泪”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喜悲。谁的笑(泪)最打动你?请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你的笑(泪)让我……”为开头,续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可以写诗歌)。要求:写出对象的姓名和特点,感情真挚。180 字左右。
三、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做人做事要像水,要清洁、灵动,处世须随和;有人说,待人接物要像火,要热情、昂扬,心灵须赤诚;有人说,精神品格要像土,要本色、沉稳,作风须朴实。
你对其中的哪一种说法感受或思考最深呢?请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作文(诗歌除外)。
要求:明确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突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卷面书写工整。
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下)期末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瘦削”中的“削”应读作“xuē”,“解数”中的“解”应读作“xiè”。
B.“猾黠”中的“黠”应读作“xiá”,“迂讷”中的“讷”应读作“nè”。
C.“聒噪”中的“聒”应读作“guō”,“游说”中的“说”应读作“shuì”。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惭作”中的“作”应改作“怍”,“连累”中的“累”应读作“lěi”。
B.“酒撰”中的“撰”应改作“馔”,“走头无路”中的“头”应读作“投”。
C.正确。
D.“哀声叹气”中的“哀”应改作“唉”,“间或一轮”中的“间”应读作“jiàn”。
故选:C。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字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A.“蔽佑”中的“蔽”应改为“庇”;“气息辍然”中的“辍”应改为“惙”。
B.正确。
C.“撩拔”中的“拔”应改为“拨”;“寒喧”中的“喧”应改为“暄”。
D.“讫今为止”中的“讫”应改为“迄”;“锁屑”中的“锁”应改为“琐”。
故选:B。
【点评】形近字辨析技巧:
1.读准字音。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将其写成了错别字。如“如火如茶”的“荼”,应读作“tú”,不读chá。
2.分析字形。对形似的字可通过区分形旁来识记。如“针灸”,“炙”和“灸”这两个形似字,“炙”为会意字,指肉在火上烤,所以意为“烤肉”;“灸”为形声字,上声下形。
3.弄清词语的含义。即通过对词语意思的分析,进而判断该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如“不径而走”,“径”为“胫”的形误字,“径”有小路的意思,“胫”指小腿,“走”意思是跑,“不胫而走”的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跑,形容消息传播得很快。
4.【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中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语境进行辨析。
【解答】C.靡:没有。译文:各种办法都用尽了。
故选:C。
【点评】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字形推断法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二、邻字帮助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
三、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次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
五、代入验证法
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
六、语境分析法
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5.【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通假字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的关系,即音同(近)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傍。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即形似通假。
【解答】A.解说正确;
B.解说正确;
C.辨:同“辩”,辩解;
D.解说正确。
故选:C。
【点评】判断通假字可以依据字音,求得本字。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可以凭借字形,辨析通假。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必须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
6.【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
【解答】C.度:考虑。译文: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故选:C。
【点评】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7.【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
【解答】A.考取;买。
B.容纳;指在六国之后。
C.被;用着动词前,等于前置的“我”。
D.都是“本来”。
故选:D。
【点评】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8.【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
【解答】D.速:招致;译文:到太子丹使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才招致祸患。
故选:D。
【点评】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字形推断法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二、邻字帮助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
三、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次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
五、代入验证法
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
六、语境分析法
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9.【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注意结合句子分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可以采用翻译法判断正误,首先翻译每个句子,重点明确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对每个句子中的加点文言词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解答】A.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文:①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②我年轻力壮的时候,还不如别人。
B.①连词,表示转折。译文: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②连词,表示顺承。译文: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C.①兼词,于此。译文: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②语气词,不译。译文: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
D.①连词,表示修饰。译文: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②介词,凭借。译文: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故选:A。
【点评】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常用: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2)常用: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0.【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判别词类活用可以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活用。
【解答】例句:“倾”,使动用法,使……耗尽所有;
A.“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B.“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C.“善”,形容词作动词,好的意见;
D.“正”,使动用法,使……正。
故选:D。
【点评】词类活用需要了解词类活用的种类,名词活用的类型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的类型有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的类型有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的类型有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11.【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语境理解、判断。
【解答】A.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B.古今意思相同,匆忙急迫。
C.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D.古义:鬼鬼祟祟、不正派。今义: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故选:B。
【点评】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个种类: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变化。
12.【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语境理解、判断。
【解答】A.“故事”文中指旧事,旧例。今义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B.“气候”文中指的是天气。今义是“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地形等有关”。
C.古今意思相同,竭尽忠诚。
D.“精英”文中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出类拔萃的人”。
故选:C。
【点评】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个种类: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变化。
13.【分析】本题考查判断文言文句式的能力。文言文句式分为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四大类。要抓住各种句式的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判断。
【解答】A.判断句,“……也”表判断。译为: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B.判断句,“……也……也”表判断。译为: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C.判断句,“……也”表判断。译为: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
D.定语后置,应为“村中好事少年驯养一虫”。译为: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故选:D。
【点评】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1.助词判断句,这类判断句就是所谓的“‘者’‘也’判断句”,实际上它是用词序来表判断的,助词“者”“也”只是用来表停顿和语气的,我们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这类判断句的标志。
2.副词判断句,主要有副词“乃”“即”“则”“诚”“本”“非”等等。实际上这类判断句仍旧用词序来表示判断的,这些副词只是起了强调作用或否定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副词看作是这些判断句的一个标志。
3.动词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分为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古汉语判断句和近代汉语判断句。
14.【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解答】A.比喻,把“镜子”比作“明星”;
B.比喻,把“以地事秦”比作“抱薪救火”;
C.不是比喻,“像”不是比喻词,“她”和“捆了躺在船板上”无相似之处;
D.比喻,把“柳妈的打皱的脸”比作“核桃”。
故选:C。
【点评】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1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解答】A.贾宝玉应是怡红公子。
故选:A。
【点评】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16.【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解答】语段是对名著《红楼梦》的评价,①句强调达到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②句强调堪称世界文学宝库的明珠,语意上构成递进关系,①在前,②在后,排除BD两项。从③与④两句来看,④句说的小说情节中因爱情悲剧和家庭悲剧而流露的感伤情绪,③句说的是整部小说反映的是“大厦将倾的末世感”,应该④在前,③在后。“其内容之丰厚”后面接⑤或者⑥句,按照文学作品的分析,一般从“内容”到“思想”,再到“艺术”,因而⑥在前,⑤在后,排除A项。
故选:C。
【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1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解答】C.青面兽是杨志。
故选:C。
【点评】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18.【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错误,应该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B.正确。
C.“民亦念其家”错误,应该是“人亦念其家”,“锱珠”错误,应该是“锱铢”。
D.“不瑕”错误,应该是“不暇”,“谏之”错误,应该是“鉴之”,“哀后人矣”错误,应该是“复哀后人也”。
故选:B。
19.C.“以事秦之心理天下之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奇才”错误,应该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故选:C。
【点评】《六国论》中的名句辑录:
(1)《六国论》中作者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作者在《六国论》中开门见山,点明论点的句子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0.【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里面的话。
故选:D。